佛光山寺聲明啟事
 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「星雲大師」之名,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,企圖斂財謀利,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。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,凡有損害名譽者,將行法律追訴權,以杜絕弊端,特此聲明。
焦點新聞
  • 如來寺浴佛同慶佛恩、親恩 感受信仰溫度

    巴西佛光山如來寺5月4日於大雄寶殿隆重舉辦浴佛法會,並結合雙親感恩與兒童祝福禮。當日貴賓雲集,包括Cotia市旅遊局長Agnaldo Aparecido Alfredo、主任Marcos Aurélio De Souza、駐聖保羅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祕書黃麗縝、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督導洪慈和及理事Dr. Miguel、巴西協會長許永隆、兒童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石曉雲、法律顧問Dra. Rosane、王美惠律師等蒞臨盛會,與近3000位中巴信眾與遊客一同參與。 法會開始由50位佛光兒童、516佛光童軍團、如來之子及聖保羅青年團,虔誠獻上香、花、燈、果、茶、食等供養,展現人間佛教在地弘揚與薪火傳承的精神。 如來寺住持妙佑法師開示指出,佛陀的誕生為全人類帶來智慧與希望,其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之語並非驕慢,而是提醒眾生每一人皆具獨特價值,只要實踐三好,就能發揮人生意義。浴佛儀式不在形式,而是藉由禮敬佛陀,學習其慈悲與智慧,引導眾生走向覺悟之道。 「佛光兒童祝福禮」有137位12歲以下的中巴兒童,及近300位家長參加。妙佑法師勉勵家長,以正向友善環境陪伴孩子成長,是孩子邁向幸福人生的起點。更設有「手腳打印」、「七步生蓮」、「我是佛」等活動區,讓親子留下難忘回憶,佛光青年獻唱〈我愛歡喜〉,祝願兒童們在三好中快樂成長。 「感恩孝親祝福禮」則邀請父母共襄盛舉,共有50人參與。妙佑法師特別表示,父母的愛與佛陀對眾生的慈悲無異,皆為無私奉獻。今年活動由佛光青年自主策畫與執行,並為母親獻上感恩影片、手作金莎花與親密對話,溫馨場景感動無數家長。 當日亦由蓮花分會協辦中西醫義診活動,動員55位義工服務,創下歷年來受惠人數最多紀錄,總計700人受益。義診結合專業團隊,包括周國驥、林育壯、扈學之3位醫師提供心臟科、皮膚科與各科醫療諮詢;13位巴西中醫藥學會醫師進行針灸、耳針、拔罐;23位INACI學院護理學員負責測量血壓、血糖、BMI與按摩療法;10位無國界脊椎治療師提供脊椎矯正服務,深受民眾好評。蓮花分會會員亦全力協助登記與現場引導,本次活動不僅發揮醫療專業,更彰顯人間佛教關懷社會、利濟群生的精神,獲得廣大社區居民的肯定與感謝。 許多遊客因早前假期曾造訪如來寺,得知舉辦佛誕活動,特地攜家帶眷再度前來。活動結束後,參與者紛紛表示感動與法喜,認為整體活動設計圍繞「幸福人生」,不僅讓人感受佛教的智慧與慈悲,更體會到一分結合生活與信仰的溫度。...<詳全文>
  • 依空法師開示「觀自在」法門 啟發西來寺信眾修身觀心

    佛光山西來寺於5月4日舉辦佛學講座,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「認識觀世音菩薩」,近3百位信眾齊聚法堂同霑法益。與會嘉賓包括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、頭單監院如松法師、二單監院知行法師、法務組妙忠法師,以及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會長蔡月琴、前督導長徐銹鑾與前會長陳倫傑。 講座一開始,依空法師拋出問題:「觀世音菩薩是哪國人?你們移民美國又是哪國人?」引導聽眾思考信仰與身份的關聯。法師指出,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與文化背景雖隨時代與地區有所變化,但其核心精神在於慈悲與應機而化。他以《華嚴經》、《普陀山誌》與藏傳佛教的記載為例,說明觀世音菩薩的歷史形象曾出現在印度、中國與西藏,代表菩薩超越地理與族群的概念,是利益眾生的象徵。 進一步談及觀世音菩薩的性別與應化身,依空法師說明,佛教傳入中國初期,觀音形象以男性為主,至唐代逐漸轉為女性,至宋代更普遍為女相。這種轉變並非本質差異,而是契機教化之表現。《法華經》記載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」,說明菩薩可現任何形象,只要能令眾生得度。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,即體現了這種因緣而生的方便法門。 法師進一步解析「觀世音」又稱「觀自在」,並列舉十二種自在:「觀時自在、觀處自在、觀身自在、觀財自在、觀人自在、觀物自在、觀語自在、觀情自在、觀事自在、觀理自在、觀境自在、觀心自在」,強調觀世音菩薩不僅是信仰對象,更是一種修行的方向。依空法師指出,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觀照內心、調伏煩惱,進而達到身、口、意的自在,即是「觀自在」的實踐。 講座中,法師分享多則觀音感應事例,包括自身出家前與留學期間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,獲得內心安定與外緣轉化的經驗。他指出,信仰不僅止於形式,而應落實於行動與體驗之中,才能體會佛法的真實受用。 針對《妙法蓮華經‧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中「無盡意菩薩奉瓔珞供養觀世音菩薩」的經文,依空法師也進行詮釋。他指出,「瓔珞」不應解為單純的財物,而是象徵無盡意「無盡的智慧」,以智慧供養慈悲,即是法施的實踐。這一觀點引導聽眾重新理解供養的本質與佛法的深意。 講座最後,松鶴學苑輔導員孫輝明分享感想,指出依空法師的講解深入淺出,融入故事、詩詞與經典,內容豐富,使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了解更為全面,也增添日後修行的方向與信心。...<詳全文>
文化藝術

 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,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,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。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,在建築、雕刻、茶道、繪畫、音樂、舞蹈、文學、戲曲等各領域上,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,在社會教化、哲學思想等,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,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教育大業

  建寺安僧,弘法度眾,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。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,來到台灣,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,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,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、辦活動、興事業,讓正法久住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慈善事業

  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,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、拯慰賑濟的法門。自古以來,佛教徒為實踐佛陀「應病予藥」、「拔苦予樂」的慈悲教法,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,積極興辦慈善事業,實現人間淨土。
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

修持中心

 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,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,僧俗二眾,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,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,道德人心空虛苦悶、迷失敗壞,故特建修持中心,擬以長年舉辦禪修、念佛、抄經等行門修持,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,端正社會風氣,淨化人心,為世界、國家、社會等,略盡佛教棉薄之力。
相關單位